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談經說義論語發想》

《談經說義論語發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762709
左震宇
博客思
2024年3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0762709
  • 叢書系列:現代哲學
  • 規格:平裝 / 345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現代哲學


  •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論語》的書籍,作者透過對經典的解讀和思考,呈現了對古籍的重新詮釋和理解。在全球大疫情期間,作者與美國同修討論視訊上課時提出以《論語》為探討主題,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重新發現了《論語》中的價值和意義。



      在書中,作者首先探討了《論語》的編排和結構,提出了論者對於其來源和作者的不同看法。根據《漢書》的記載,《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平時孔子的言行紀錄整理而成的,而後世的論者則認為《論語》可能是經過幾代人的增刪整理而成。作者透過對歷史記錄和不同版本的比較,試圖理清《論語》的來源和成書過程。



      此外,作者還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探討了其內容和主題。他指出,《論語》前十篇和後十篇在體裁和語氣上有所不同,可能來自不同的撰寫者,但整體上都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和思想。前十篇強調了人的修養和品德,後十篇則更多地關注於政治和治理。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作者試圖理解其背後的思想和意義。



      作者還對《論語》的翻譯和詮釋也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強調了翻譯的重要性,並提出了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和解釋。通過對不同版本的比較和分析,作者試圖找出最接近原文意思的翻譯版本,並對其進行了解讀和詮釋。



      總的來說,《談經說義論語發想》通過對《論語》的研究和思考,呈現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詮釋和理解。作者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和翻譯,試圖理清其來源和意義,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本書不僅對《論語》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古典文獻的視角和途徑。#台灣博客思出版社編輯部

    ?


     





    前言?? ?ii

    附表?? ?v

    學而第一?? ?1

    為政第二?? ?36

    八佾第三?? ?65

    里仁第四?? ?97

    公冶長第五?? ?128

    雍也第六?? ?168

    述而第七?? ?200

    泰伯第八?? ?251

    子罕第九?? ?277

    鄉黨第十?? ?318



    ?





    前言



      二十一世紀第一次全球大疫情期間,許多生活模式產生了變化,居家上班與在家上課的現象,在全球成為一種常態,筆者與美國同修,在討論兩地視訊上課的課題時,建議可以安排論語為主題,但同修認為聽眾可能會反應不佳,原因是有人反應:「論語從小聽到大,聽到耳?都生繭了。」這現象當然不是他們才會有的,在現今科技工商時代,普?認為古人的生活與價值觀早已不合於今了。筆者在讀研究所時,有一門儒家思想的課程,課中有同學對儒家思想提出批判,認為千年來官場的貪污腐敗均是由此而生。但我們也知道,儒家或孔孟先聖先賢的思想中並沒有指涉貪腐之路,只能說是無辜地被拿來當成工具罷了。



      當時在課堂的激盪下,筆者在毫無預想的靈光乍現之下,突然想通了孟子的「至善」觀,之後對原本很迷惑的禪宗公案,也看得懂了,再重閱金剛經、壇經也通達許多,此時論語也漸漸浮現出「編者」的身影出來。這些經典其實並不是一閱就通,而是累積數十年來的困惑、不解或自以為懂等等的一團混沌中,突然有一種水清月現般的清晰,所以,研讀經典要像趙州和尚要僧人喝茶一樣: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

      師云:「吃茶去!」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

      云:「曾到。」

      師云:「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

      師云:「院主。」院主應諾。

      師云:「吃茶去!」



      正因為不斷的品味再三,才能有品出其意境的一天,這也是溫故知新的意思。筆者嘗試把編攥論語的作者心思給呈現出來,參考古人的注疏是否有合於其意的,再將自己對論語的發想提出,但自認此一時的發想,未必正確也未必成熟,還望大德諸君們給予賜教。



      論語的編排與結構



      論語是一時之作,還是經多人之手所添加整理的?雖已難考證但從其結構來看可明顯看出前後有不同的編排法。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所說,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相論而纂,所以是無一定之作者。唐•柳宗元、宋•程頤等,皆以為論語中稱孔門弟子皆直呼稱其「字」,如端木賜稱子貢;陳亢稱子禽;卜商稱子夏;言偃稱子游。唯獨對曾參不稱子輿,而尊稱曾子;對有若,亦不稱子有,而尊稱有子。故力持論語是曾子與有子之門人或其再傳弟子所撰,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論點,畢竟有子(有若,字子有)在孔子逝世後,因其?似孔子而被同學們以師來侍之,所以當有不少弟子跟隨,有若逝世後其弟子又歸於曾子門下,這可從論語篇章中,曾子的章句遠多於有子而得之,總而言之,論語不是一人之作且是傳衍幾代之後而成的。什麼時候集結而成並不清楚,戰國中期的郭店楚墓竹簡有禮記相似的章句,但沒有與論語相同的句子,其年代約與孟子時代接近,孟子一書中雖有幾章句與論語中相似,例如:「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樂」,「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有相似的章句,不代表是引用自論語,只能說是這些與孔子及其弟子有關的言句被流傳下來,所以,在此之前應該尚未成書,秦火後儒家經典已經失傳,幸有魯人伏生及齊人盧勝憑記誦抄寫下來並分別傳於魯地及膠東一帶門生,稱為魯論及齊論,齊論比魯論多出知道及問王二篇,但傳說內容及文字差異不大。另外在西漢時魯恭王因拓建孔廟,於破壁中發現許多經典,其中包括論語(古論語),不過內容文字與魯論出入較大,被當時的五經博士認為是偽經,也因此導致流失。現今的論語版本是西漢 成帝時的張禹先將魯論及齊論兩者比較融合,刪去知道及問王二篇,以魯論二十篇為定本,世稱張候論。



      先不探究古論語之真偽,魯論與齊論在秦火後約百年,其中不知傳了幾代,才由兩地不同之人給背誦抄寫下來,二部論語內容雖差異不大,但篇章數不同,這情形與佛經傳衍相似。佛滅後大迦葉召集了五百阿羅漢,佛所說過的話集結為經,因當時的習俗對上師所說的話,不能用文字去書寫,所以才會代代用背誦的方式傳承下去,約二百年後才用梵文抄寫下來,也就是阿含經,當時佛教部派有分北傳及南傳,北傳抄寫的阿含經有四部,南傳則有五部,不過內容也是差異不大。



      另外從結構來看,後世論者以為論語前十篇與後十篇,無論體裁、語氣均有所不同,應非出自一人之手筆。魯到齊二地有如此接近的篇章內容,可見成書後儒師以此為教本,傳授於徒,徒再分枝四處繼續傳習下去,也許是從魯傳到齊,間經百年三至四代的傳承?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孔子逝世後,門人四散或做官或授徒亦有隱於世者,他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皆以孔子之所教、所言為規臬,漸有弟子們整理孔子及先進們之對答,做為傳授弟子時的授課教材,弟子則以筆記方式記錄下來。經過幾代的增刪編排而成。所以最後的論語版本不是多人所作,而是某一人匯編而成,因為論語結構雖看似錯雜無完整條理排列,實際上確是寓意其義於篇章中,可能是尊孔子之聖,故不敢直接書寫出自己的言論,代之引聖人之言來隱喻其意,或以孔子的事蹟做引言。請參閱附表簡單的分析。



      由前十篇來看,像是一位孔子弟子的再傳弟子,為了表達生平所學、所知之道理,撰寫了一篇幾乎沒有自己的字辭文章,其文意是:人一生當志於君子之學,君子之道在於為人子弟、為人之友及為人之臣該盡的本份事。學若有成當謀政於天下,依其才德而有不同的做為。闡揚禮之本、作用及仁之義,外行於禮內養於仁,此君子之盛德也。接著舉孔門弟子及名人之名實相符或不符之處,來印證好學之意;再以孔子與聖人之風範相輝映。最後以孔子日常生活寫真來結束。



      後十篇的編排手法不同,像是一部倒序的電影。一開始先以孔子晚年面對新進的學生之資質,讓他回想起早年所收的弟子及與之共患難的情形,但接下來的顏淵、子路、憲問、到衛靈公篇,章節有點零亂,但還是看得出其主軸議題是什麼,顏淵及子路篇主要在仁與政之議題,憲問篇主要是仁其次是君子,衛靈公篇則以君子為主。這四篇不曉得是不是張禹先在比較融合時,將之重排而成的?之後的陽貨、季氏、微子、子張及堯曰篇又都很清楚其命題為何。(參閱附表)



      按本書的編排方式,先列本文,再附白話文【簡譯】,因各家翻譯有所不同,本書採接近作者思維的語意,然後根據本文內容需要,擴充資料來源,例如:時代背景、人物生平事蹟、觀念等等,然後是筆者對論語編著者想表達的「發想」。 #台灣博客思出版社



    ?

    ?




    其 他 著 作
    1. 大話禪林:原來是這個